【希中網】張小剛:如何從敦煌石窟中的"龍"看見文明交融?
以下新聞被網絡新媒體希臘【希中網】、瑞典【北歐時報網】采用。
(東西問·龍年春節)張小剛:如何從敦煌石窟中的“龍”看見文明交融?
中新社蘭州2月7日電 題:如何從敦煌石窟中的“龍”看見文明交融?
——專訪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小剛
中新社記者 丁思
五百青龍赴會、游龍飄逸云間、仙人乘龍御鳳、龍首雨神吐云布雨、龍身伏羲護衛寶珠、九龍灌頂祥瑞之兆……在中國敦煌莫高窟中,有著大量精美絕倫、造型各異的龍形象。臨近中國農歷龍年春節,龍形象、龍文化備受關注。
敦煌石窟中,龍的形象主要有哪幾種?它們的造型、紋樣、寓意有何不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中國龍與印度龍有無關聯?針對海外年輕人,如何通過敦煌壁畫中的龍元素,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張小剛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作出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目前,敦煌石窟中關于龍的形象,主要有哪些種類?有何寓意?
張小剛:敦煌石窟中出現的龍元素形態各異,有的出現在敦煌石窟內建筑上;有的出現在壁畫經變畫中,還有一些出現在裝飾圖案、人物服飾上,內容豐富,形象也不一樣。龍的形態或蟠卷成圓形,或做蜿蜒云游之狀,配以彩蓮、祥云之屬,還有的藻井圖案則是龍鳳組合紋樣。
敦煌石窟中的龍王形象,主要有獸形、人獸結合形、人形等幾種。獸形的龍王圖像,又分為走獸形與蛇形。人獸結合形的龍王,包括獸頭人身形、人身蛇尾形等。人形的龍王圖像,有武將形、菩薩形、王者(或天官)形。
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意涵中,是神靈的化身,寓意吉祥。在敦煌壁畫中也有乘龍或龍車升天的仙人圖像。龍在佛教石窟中的地位,最初頗為低下,其圖案多繪塑在佛龕兩側,即“龕梁龍”,是重要的護法神,起到護衛、裝飾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佛教石窟中的龍逐步向居于石窟中心位置的“盤柱龍”,和居于窟頂的“藻井龍”過渡。
在中華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權威、尊貴的象征;它不僅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普通百姓的守護神。龍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具有守護的意涵;另一方面,龍王還有施雨的作用,對處于干旱地區的敦煌來說,雨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唐宋時期的敦煌十分流行龍王信仰。
敦煌石窟中的龍,說明包括龍王在內的佛教護法神的信仰已滲透到敦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達了民眾對祈求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消除疫癘、利樂生靈的美好向往。敦煌壁畫中的《龍王禮佛圖》,有八大龍王及龍女持寶物從大海中升起和獻寶施福的形象,表明了敦煌民眾對于象征佛教財神的海龍王的祈求,表達祈求賜福、向往財富的心愿。
中新社記者:從繪畫、造型等技巧上看,敦煌壁畫上的龍,分別有哪些東西方元素?這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有無關聯?
張小剛:“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的形象是中國人將自然界中多種動物的特征想象組合而成。中國龍文化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經過幾千年發展,龍的形象和意涵已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在佛教傳入前,中國的龍文化已很成熟,滲透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佛教的東傳,古印度佛教中的龍文化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中國原有的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讓中國龍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龍王,梵語“nagarajah”,音譯那伽羅惹,是印度民間的司雨之神。古代印度十分流行龍神信仰。龍與龍王出現在各種佛經和佛教故事中,既有惡龍也有善龍。在各種佛經中,龍王作為世尊重要的護法神每每被提及。
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引進的。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隨著佛教傳播,龍王信仰遍及中國內地,并與中國原有的龍崇拜相結合。
敦煌石窟中龍的形象,不是西方社會所流傳的那種帶有翅膀、吐火的惡龍,而是中國傳統龍文化的形象表達。部分龍圖像中,還吸收了印度大蟒蛇代表的龍神形象,有的人形龍王圖像中,在其頭后伸出6個蟒蛇頭,這些都有著典型的印度龍王特點。
敦煌石窟里的龍,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過程中還有了創新。龍在佛教中充當護法神,佛教護法部眾“天龍八部”,在敦煌則一般被稱為“龍天八部”,突出了龍王的地位,也反映了敦煌民眾對龍王的崇拜。敦煌畫工還會在繪畫時,加入中國傳統的通靈、升仙等傳統思想,以及對于龍王等形象的描畫,都帶有中國本土文化的印記。這是兼容并蓄、相互汲取的過程。
中新社記者:敦煌壁畫中的龍,如何體現中國傳統的龍文化內涵?今后,如何更好地向海外青少年講述龍文化的故事?
張小剛:在敦煌石窟中,古人通過刻畫龍的形象來表達深刻的寓意,或象征財富與守護,或象征圓滿與自在,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龍文化精髓。作為生肖,龍寓意著吉祥如意。它強大,所以能夠護佑一方;它能吐水,所以它寓意風調雨順;大海里面有無數珍寶,龍也是守候無數珍寶的主人。它是祥瑞的代名詞,傳承和延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龍形象的涵義。
在交流中多彩,于互鑒中豐富。敦煌石窟中龍的形象,對于域外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以及尊重于本土實際、保持自身特色的特點,映照出中華龍文化的博大。
在當下,龍對于民眾而言,不僅是生肖的一員,更是祥瑞的象征。祈求平安、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無論是在中國邊疆地區,還是在內地,關于龍的意涵都是統一的。
今年是龍年,我們將敦煌壁畫上“龍”的形象重新提取,賦予新時代的美好寓意。敦煌當地的文創工作者還創新開發出2024龍年的“敦煌五福龍”,以及“敦煌萌龍”IP。敦煌五福龍,分別是意足龍、吉瑞龍、眉壽龍、逍遙龍、守寶龍,寓意福、祿、壽、喜、財俱全,龍年福氣滿滿。
千百年來,龍圖騰崇拜和龍文化習俗世代傳承,深入人心,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龍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情感紐帶和精神象征。對于海外華僑華人、青少年而言,敦煌研究院還可以在未來赴外展覽時,梳理關于“龍”元素的主題展,拓展龍文化的新時代意涵,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數字化的互動,向海外民眾講述關于中國傳統龍文化的故事,讓彼此更加了解,增進民心相通。(完)
- 【希中網】張小剛:如何從敦煌石窟中的"龍"看見文明交融?2024-02-20 06:02:14
- 貴州省博物館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今日開展2024-02-03 06:02:55
- 12項重要考古發現入圍“2023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2024-01-27 06:01:35
- 2023年陜西省考古工作成果亮眼2024-01-27 06:01:26
- 秦始皇帝陵1號陪葬墓發現四輪獨辀木車遺跡2024-01-27 06:01:19
- 探秘穿洞古人類活動遺址2024-01-26 06:01:20
- 揭秘楊子榮:連打兩槍槍沒響 反被敵人擊中胸膛2016-10-22 10:10:50
- 【希中網】張小剛:如何從敦煌石窟中的"龍"看見文明交融?02-20
- 人氣旺、消費熱、年味濃 福建寧德春節假期旅游總收入逾32億元02-20
- (新春走基層)媽祖金身福建湄洲島省親布福02-20
- (新春走基層)福建上杭:龍獅船燈巡游鬧新春02-20
- 重慶:舞龍舞獅進校園 傳統民俗迎開學02-20
- (新春走基層)四川都江堰問花村梅花盛開引游人02-20
- (新春見聞)杭州西溪年味濃02-20
- 紹興上虞以“梅”為約 三溪梅花節呈現詩意宋韻02-20
- 貴州大方:萬人空巷迎“龍”來 民俗傳統年味濃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