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古代黃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為什么說黃帝是中國人的人文祖先?黃河文化與黃帝文化又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在“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的主旨演講中,通過深入講述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展現了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之間交相輝映的歷史足跡,以增強中華兒女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在大河流域
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其實,四大文明古國對應著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它們分別是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東亞的中國黃河流域。也就是說,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在大河流域,這些肥沃的大河流域孕育了歷史上偉大的人類文明。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大約公元前4000年開始,古埃及人在這里建立了繁榮的社會和城市,并在建筑、語言、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古巴比倫文明起源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廣義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區。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進入了城市文明時代,古巴比倫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創作了《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了城市規劃。實際上古印度文明包括兩部分,一是印度河流域產生的文明,二是恒河流域產生的文明。中國文明則起源于黃河流域,并由此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世界四大文明均源于大河流域,一般而言,大河上游因其地勢高不適宜人類生存,而中游比上游地勢低,又比下游地勢高,對于人類歷史的“幼年時代”是宜居的地方。因此,四大世界文明發源地的核心區大多是在大河流域的中游。比如,尼羅河縱貫埃及全境,位于尼羅河中游的古城底比斯(今天的盧克索)曾經是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都城,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以為埃及法老的陵墓都在金字塔,而實際上它們大多建在底比斯的帝王谷。
華夏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核心區也是在黃河中游。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包括今天的河南、陜西、山西以及山東西部。我們說的黃河流域中游,不是指水利概念上的界定,因為水利概念上的黃河中游到鄭州為止,再往東就是黃河下游。黃河在古代改道過很多次,這個黃河流域中游的概念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一種說法。
如果中國是一朵鮮花,花心在中原
中國的古代文明以黃河流域分布最為集中,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數量之多、時代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在中國各大河流域中顯得十分突出,而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更是其他大河流域所無法相比的。在黃河流域,有約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有夏商文化之源的河南龍山文化,構成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的物化載體。它始終是連貫的,是一脈相承發展下來的。
裴李崗文化是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并認定而得名。根據考古發現,在距今8000年的時候,這里的人已經有了家庭,有了村落,有了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而且,還出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的物質符號。
什么叫物質符號?就是考古學的實物證明。在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像鼎一樣的陶器,三條腿,可以用來做飯。鼎在中國所有的器物里是最代表文化基因的一種遺物,我們今天祭祀祖先用的香爐就是從鼎發展而來的。所以,裴李崗文化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1921年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首次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由此發現的文化也被稱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持續時間長達2000年左右。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較大的輻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圍傳播,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代表了史前的第一次藝術浪潮,波及周邊地區,達到史前藝術的高峰。
雙槐樹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河洛鎮,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國”。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該遺址距今5300年前后,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分布于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時期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代之前或與夏初略有交錯。河南龍山文化發掘的遺址有洛陽王灣遺址、登封王城崗、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崗、安陽后岡遺址等。
曾經有位考古學家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沒有形成國家之前,如果中國是一朵鮮花,它有很多花瓣,那么花心在哪里?就在中原。緊挨著“花心”的第一層“花瓣”是甘青、內蒙古、山西等地區,再外面一層“花瓣”是東夷、百越地區等。在華夏文明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中原始終起著領先和突出的作用,其他地區則是圍繞著花心的“多重花瓣”。當這朵鮮花盛開,進入漢唐時代時,花心仍然是在中原。而中原的概念就是在黃河中游地區。
黃河在甲骨文里叫“高祖河”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黃土高原大約形成于800萬年前,古黃河則誕生于115萬年前至100萬年前。有人認為,黃河水原來是清澈的,后來才變成渾濁的,所以叫黃河。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因為先有黃土高原,后有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黃河一直是黃色的。
在3000多年前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當時的黃河叫什么呢?叫“高祖河”。所謂高祖,就是國父的意思,指每個王朝的第一個皇帝。舉個例子,漢朝第一個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第二個皇帝就不能稱為“高祖”了。唐代的第一個皇帝是唐高宗李淵,宋代、明代也是這樣。所以,黃河也被稱為“河宗”,具有無上的地位。
《尚書》中稱黃河為“九河”。這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天上的河。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史記》中,黃河被稱為“大河”。一直到《漢書·地理志》才出現了“黃河”的稱謂,這是最早見到的關于黃河的正史記載。
在中國文化中,“河”和“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稱呼國家為河山或者山河,而江山則是指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王朝,所以我們用“大好河山”來形容祖國。河是指黃河,山是指嵩山。中岳嵩山地處“天地之中”,中國王國時代最早、最重要的夏商周的都城都在嵩山附近。
從黃河流域的分布圖上大家可以看到,5464公里長的黃河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我認為,在這么一個廣袤的空間里,不同區域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色彩。比如,黃河中游主要是中原文化,也就是國家文化,當然我說的是“大中原”。中游地區的山以華山、嵩山為代表。黃河下游主要是齊魯文化,是古代思想家誕生的“搖籃”,黃河下游有東岳泰山。黃河上游主要是交流文化,包括絲綢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和中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交流。
黃河上游很早就有了東西交流,早期有青銅之路、玉石之路等。人們用的銅、鐵,很多都是通過黃河上游從中亞運輸到中國西部,再傳到內地,因此中國古代主要的石窟都分布在黃河流域。正是因為有了絲綢之路,中國文化才走向了世界,世界也通過絲綢之路走進了中國。
山東位于黃河下游,那里在東周時期出了許多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如孔子、孟子等,但是他們在那里發揮不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孔子到了魏國,“居魏十三年”。魏在哪兒?在豫東北,在濮陽,是中原腹地。孟子到了大梁,即開封。他們為什么都來到中原?因為思想家要施展政治抱負,只有在中原才有可能實現。
“中”是中國古人的核心價值觀
在中國古人看來,“中”不僅僅是一種空間概念,這個空間可以轉化成一種歷史、社會、政治的概念,那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核心價值觀。
“求中”的思想起源很早。1987年,河南濮陽發現了一個距今約6400年的古墓。在這座上古時期的墓葬中,主人身體的兩側分別用蚌殼精心擺放著龍和虎的圖案,腳底下踩著的則是一個像北斗的圖案。墓里一共陪葬三具人殉,顯然這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據天文學家、考古學家的共同認定,這個墓主人可能是一個研究天象的人,其墓穴結構像是一幅完整、精準的天文圖。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是在北斗的坐標找“天中”,然后通過“天中”來找“地中”。什么是“地中”?就是大地的中心。天在上,地在下,找到“天中”,如果正午時刻太陽沒有斜影,這就是“地中”。
為什么要找“中”?古人認為,“地中”和“天中”離得最近,要想管理好這個社會,酋長或者首領要代表天來進行管理,所以只有在“地中”這個地方,才能最早把天的意圖傳達到大地上,這就是中國人關于“中”的觀念。
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青銅器“何尊”,其器底有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四個字是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中國”之名的佐證。周雖然滅了商,打下了江山,但是周認為,自己如果不居“中”,就會失掉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周人把首都定在洛陽,所以是“宅茲中國”。
銘文里的“中國”是指國家的都城要建立在國家的中央,這在先秦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其實這也是延續了虞舜、夏禹、商湯以來的都城選址理念,并且成為此后歷朝歷代的制度。歷史文獻記載,豫東北濮陽與魯西南的定陶一帶,先秦時代的人們就認為那里是“天地之中”。出土文獻《清華簡·保訓篇》中記載,虞舜“求中”于“鬲茅”(今濮陽、菏澤一帶)。大禹立國建都,商湯六世祖上甲微為其“求中”于嵩山。
正因為如此,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宮廟)”。“擇中建都”,體現了國家相對“東西南北”而言對“中”這個位置的至高尊崇,同時也表明了國家對四方的不偏不倚和公正。而且,隨著國家的疆土越來越大,“中”越來越成為一種凝聚力的象征。
談到中國之“中”,就一定會談到中原;談到中原,也就一定會談到黃河。因為,黃河在中國的大河大江中正好處于居中的位置,黃河流域中游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地方。所以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
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如果光有黃河,沒有黃帝,沒有人,就缺乏靈魂。正是因為有了黃帝,有了黃帝文化,黃河文化才成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國父”!妒酚·五帝本紀》中說,“五帝時代”的開創者、奠基者是黃帝,因此“五帝時代”也通稱黃帝時代,黃帝時代的文化就是黃帝文化。相傳中華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屬于史前時代,黃帝則屬于文明形成的時代,即進入國家的時代!妒酚·五帝本紀》中提到的“五帝時代”,是夏商周之前第一個中國的國家政治實體,這是不容置疑的中國人的歷史。而當時五帝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黃河流域。
根據傳說,在黃帝那個時代已經有了城市,有了金屬器,有了文字。為什么說有文字呢?黃帝手下有一名史官叫倉頡,“倉頡造字”的傳說由來已久。除了文字、城市和金屬器,那時候的中國還有了禮制。禮制包括兩部分,一是禮,二是樂。禮器和音樂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
據傳說,黃帝姬軒轅出生在新鄭,鑄鼎在靈寶,去世在陜北,其活動足跡北到華北,西到榆林,東到山東與河南交界處。黃帝的國家叫有熊國,有熊國也在新鄭。這個傳說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我想它不是子虛烏有的。
黃帝時代的文化和國家的形成,有什么物證呢?
考古發現,在新鄭市以及周圍地區,圍繞“天地之中”嵩山,曾發現與煉銅有關的遺址,年代也基本吻合,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關于文字,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15萬片的甲骨文。應該說,文字的出現一定有著更加久遠的歷史。
中國最早的城出現在鄭州西山,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有學者認為,中國在5400年前已經出現了國家的雛形。這與黃帝時代也是相吻合的。
黃帝時代是中國歷史的開始,也就是中國國家的開始。黃帝統一了黃河流域眾多的氏族部落,實現了天下一統,締造了華夏民族,奠定了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之基石。全世界華人公認黃帝是中國的人文始祖,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
為什么黃河與黃帝二者都姓“黃”?我作一些簡單的分析。“黃河”與“黃帝”這兩個詞的正式出現,基本是在同一個時期,那就是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國從王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需要進一步強化國家的正統地位。光求“中”不行了,出現了“五方”,要通過東西南北的“四方”來襯托出“中”的重要性。“五方”的物質實體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土最重要,因為土在中央。還有所謂的“五色”,因為“五行”之土是黃色的,所以把黃色定為“五色”之“中”。“黃帝”與“黃河”之“黃”,實際上表示黃帝與黃河均居“五方”“五行”與“五色”之“中”。
因此,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沒有黃帝,黃河就不會成為我們的母親河;同樣,沒有黃河穿過中原這片大地,就不會有黃帝生活的家園。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點,這個凝聚點就是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這是我們子子孫孫所傳承的文化基因,是烙印在我們血脈之中的家國情懷。(夏未涼 整理)
解放日報 劉慶柱
-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與魂2024-02-23 08:02:53
- 錦繡中國年|記者手記:尋找周公,感知中華美德之滔滔2024-02-17 06:02:49
- 蘇軾主題文物展開展次日參觀人數達1.5萬人次2024-02-03 07:02:29
- 時代變遷中的滬港對話:從《繁花》看雙城文化淵源2024-02-02 08:02:16
- “紫禁城里過大年”數字文化節落地鳥巢2024-01-13 11:01:05
- 文化的征服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2024-01-13 11:01:24
- 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展望新起點2024-01-08 07:01:59
-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與魂02-23
- 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特展走進比利時布魯塞爾02-23
- 兩部門:保護修繕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應做到“六不”02-23
- (新春走基層)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福州開幕 潮汕英歌舞助陣02-23